微信線上放生平臺,道信大師的生平及其思想淺說
9、《續(xù)高僧傳》說:“蘄州道俗,請度江北黃梅縣眾造寺”,以印順導師的意見,眾造寺可能是大眾愿為造寺的意思[7]。應蘄州道俗的邀約,道信到了江北黃梅縣建寺傳法?!秱鞣▽氂洝氛f:“武德七年,至蘄州雙峰山,周覽林壑,遂為終焉之地。居三十年,宣明大法。歸者,荊州法顯、常州善伏,皆北面受法。”從武德七年入雙峰山,到永徽二年去世,其間共二十八年,與《續(xù)高僧傳》的“三十年”之說基本相合。這段時間,是道信宣揚佛法的階段。他定居于雙峰山,“擇地開居,營宇立象”,廣開方便法門,接引四方信眾。上述的法顯、善伏等人,都來學習禪修,可謂“諸州學道,無遠不至。”常住人員多達五百余人,連刺史崔義玄,也“聞而就禮”。
10、據(jù)《佛祖歷代通載》卷十二所傳,“貞觀末太宗向師道味,欲瞻風采,詔赴京師,師上表遜謝。前后三返,竟以疾辭?!比畞砟昃由絺鞯溃瓮妻o太宗的邀請,這種淡泊自然的作風,顯然是受到智鍇二十年足不下山、不受隋帝敕召的影響。
二、十月初八放生功德好不好
1、道信平日對諸門人說:“努力勤坐,坐為根本。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饑瘡,即閉門坐,莫讀經,莫共人語。能如此者,久久堪用,如彌猴取栗中肉吃,坐研取,此人難有。”(《傳法寶記》)這種苦修的精神,是與達摩等前代祖師的頭陀式苦行精神一脈相承的。
2、永徽二年八月,他命令弟子[8]在山側造龕,門人“知將化畢,遂談究鋒起,爭希法嗣”。關于法統(tǒng)的傳說就有兩種,一是《續(xù)高僧傳》的說法,“眾人曰:‘和尚可不付囑耶?’曰:‘生來付囑不少!’”這里明明白白地說,嗣法人是很多的,并且是秘密的付囑方式,所以才不為大家知曉。二是《傳法寶記》的說法,“及問將傳付,信喟然久之曰:‘弘忍差可耳?!蛘]囑,再明旨賾。及報龕成,乃怡然坐化。時地大動,氣霧四合,春秋七十二”。這里是說,道信還是信奉單一的傳法模式,弘忍是唯一的嗣法門人。不管怎樣,他的常住弟子有五百余人,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至于是單一傳法還是分頭傳法,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
3、后人為表彰道信大師的功德,刊石勒碑,有中書令杜正倫撰文頌德。他留下的著作,《楞伽師資記》中說有《菩薩戒法》一本(已佚),及《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載于《楞伽師資記》中,是否全文引錄,已不可考)。
4、道信大師的禪學思想——《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
5、道信大師的禪學思想,主要保存在《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中,全文約三千五百字,被《楞伽師資記》引錄。
6、、楞伽與般若融會的思想,是道信禪學的中心理念
7、《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中說:“我此法要,依《楞伽經》‘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三昧’。”這里說明道信是以楞伽和般若思想,為他的禪學宗旨。
8、《楞伽經》卷一說:“大乘諸度門,諸佛心第一。”此“諸佛心”指“如來藏自性清凈心”,即眾生本具的自性之心,這在眾多的大乘法門中,觀察悟入此“諸佛心”,是最為重要的解脫法門。這種關注內心的修行方式,是上承楞伽師的傳統(tǒng)理念,為道信繼承達摩一系禪法的核心思想。關于一行三昧,《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解釋為“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即是世界萬有之相狀,是平等無差別的,這樣就消除了人們內心強烈的執(zhí)著和分別心。達到一行三昧時能得到“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夫身心方寸,舉足下足,常在道場;施為舉動,皆是菩提”。這實際是把禪修喻寄于生活中,現(xiàn)實與理論的圓融踐行方法。
9、道信在《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中,對一行三昧的實踐,引用《文殊說般若經》文說:
10、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xù),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xiàn)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得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