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清河放生地點電話,北京敦煌——云居寺
4、1956年,中國佛教協(xié)會和有關部門一起開始對房山石經進行全面調查、發(fā)掘和整理工作,前后歷時三年,先后從壓經塔下地穴和石經山九洞中,清理出自隋至明朝的刻經石板14000多塊。1961年3月4日云居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云居寺不僅以石刻經板聞名于世,古時亦有“碑海塔林”之稱。近年于云居寺東南、東峪寺西南土丘上,發(fā)掘出中峪寺部分石刻及遺跡。石刻文字表明,中峪寺為遼代所建,有塔林數百座。除此之外,較有名氣的有:北塔、南塔、景云塔、太陽塔、開元塔、壓經塔、琬公塔、夢堂塔、老虎塔、萬人塔、三公塔。這些塔大部分是唐代建造,其余為遼塔。
6、云居寺還藏有紙本經兩萬來卷,絕大多數為明代刻印本和手抄本,內有明南藏、明北藏、單刻佛經、藏文經卷、手寫佛經、殘卷等。這些是我國僅有的明版經卷,有極寶貴的學術價值和文物價值。
7、木版經,是清代由皇室下令刊刻出版的一部佛教典籍叢書,名《乾隆朝大藏經》。內容極為豐富,是研究佛學、哲學、歷史、文學、藝術、翻譯工作的重要文獻資料。目前世界上只有兩部漢文大藏經的經版保存至今,一部是珍藏在南朝鮮伽耶山海印寺的《高麗藏》;一部就是云居寺珍藏的《乾隆版大藏經》。全部版面約重400噸,堪稱我國木板書之最。
8、“石經”、“木版經”、“紙本經”都為世上罕見珍品,可謂云居寺“三絕”。
9、1955年5月周恩來在北京廣濟寺參觀
10、在三世佛前供奉有香、燈、瓶、爐等供具。這里堪稱國寶級文物的是整棵檀木明代所雕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長明燈燭。三世佛龕之背板上裱貼有一幅高5米,橫長10米的紙本《勝果妙音圖》。這是清代畫家傅雯所作的指頭畫,目前所知這是指畫之最,堪稱國寶。這幅描繪了釋迦牟尼佛說法的巨幅圖畫,畫面的中央是本師釋迦佛,佛的左右分別為騎獅的文殊菩薩和騎白象的普賢菩薩,另外有四大天王和眾多的菩薩、羅漢等。在佛蓮花座前還有善財童子以及大鵬、迦陵頻伽鳥鳴和雅音,歡喜諦聽佛說,隨喜奉持佛陀所說真理。這幅作品是清乾隆皇帝令傅雯所畫,原設于大內,后賜于宣南慈仁寺,后遭受劫難,文物流失于民間。該作品被廣濟寺常住出資購得,成為廣濟寺的鎮(zhèn)寺之寶。中國佛教協(xié)會常務理事、廣濟寺方丈演覺法師請故宮博物院專家重新修復了古畫。三世佛兩側陳列有明代銅鑄十八羅漢。
二、多放生有什么好處和壞處
1、在大雄殿前有明成化、萬歷、清康熙、乾隆石碑5塊,表示該寺與當時上層的關系。其中康熙皇帝所賜的文字碑與無字碑相對屹立殿前,成為“空有碑”,這表示佛法的真空妙有,極具深意。殿前的4棵大槐印證了廣濟寺的風雨歷程。佛寺是信徒、香客心中頂禮膜拜的神圣場所,希冀于佛菩薩的加持,而縷縷的香煙,也承載了多少人的愿望。
2、大雄殿后為圓通殿,供奉著觀音菩薩。因觀音菩薩廣大圓滿,聞聲救苦、救難,耳根圓通,故曰:圓通。殿中正座是大悲圣觀音菩薩像。西側一尊是元代銅觀自在菩薩;東邊一尊是明代多羅菩薩,即藏傳佛教所稱的度母。這個殿東邊墻上有延生普佛紅色牌位,為信眾消災解厄、普佛祈求;西邊墻上有黃色往生牌位,是專為亡故之人超度往生設立。
3、第三進院落就是藏經樓,因為上世紀50年代曾經從北京靈光寺出土有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暫存廣濟寺藏經樓,故稱“舍利閣”。閣下是多寶殿,多寶殿是佛教文物、藝術的寶庫。殿正中供奉著三尊明代鑄造的銅佛像,兩旁高大明亮的玻璃柜中陳列著尼泊爾、印度、孟加拉、日本、印尼、越南、美國等地區(qū)佛教界來訪人士贈送的珍貴禮品。
4、寺廟的西北隅,有一座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的殿,內有漢白玉砌成的戒壇。戒壇,高3層,是廣濟寺保存完好的最古老的建筑,也是北京城區(qū)唯一一座清代漢白玉戒臺。戒臺是傳授比丘戒的地方,有承擔薪火相傳續(xù)佛慧命的作用。今稱“三學堂”。寺內西路四合院為中國佛教協(xié)會各部門的辦公場所。
5、天寧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間,當時叫“光林寺”,是北京最古老的寺院之一。清代著名文人、《日下舊聞》的作者朱彝尊有《寓天寧寺詩》,詩中有句“萬古光林寺,相傳拓跋宮”。隋代時稱“宏業(yè)寺”。到唐代該寺名叫“天王寺”,現(xiàn)寺山門前西側立一大碑,上書“唐代天王寺”。到遼代,因古契丹人信奉佛教,遼朝又利用唐的幽州作為遼的五都之一南京“燕京”,又稱為“析津府”,故在燕京廣建寺院。天王寺因位于燕京城的宮城旁,則更是大規(guī)模的修建,并修建一座高大雄偉的磚舍利塔以弘揚佛法。天王(寧)寺塔不但是北京最古老的磚塔,現(xiàn)在還保存完好(有的資料說天寧寺塔建于遼代,但有的資料和古詩文說此塔建于隋代)。到金代,金在遼的燕京正式建都,天王寺在金中都皇城的宣華門里,是皇城中的唯一大寺,所以在金世宗、章宗時修建得更為輝煌,并改名為“大萬安寺”。在元初,該寺隨豪華的金中都毀于兵火,但唯舍利塔尚存。天王寺在明初,明成祖下旨重修該寺,天王寺在明正統(tǒng)年間又重修時改名“天寧寺”(有的資料說是明宣德年間改名天寧寺)。明正德、嘉靖年間和清乾隆年間都曾重修。
6、天寧寺過去的規(guī)模宏大,分中路和東西三路,現(xiàn)僅存中路。中路有山門殿(韋馱殿),山門前有高大古槐兩株。山門上書“敕建天寧寺”。山門殿內前供彌勒佛,后站持杵韋馱。山門殿后為前院。前院正北為寺的主殿接引大殿,殿門上書“接引殿”。門前對聯(lián)東書“金界莊嚴鈴語鐘聲流靜梵”,西題“運臺馣靄\\香云寶相現(xiàn)慈因”。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內供接引佛,寓意接引眾信徒進入佛門廣接佛緣。大殿前有碑刻數方,其中有乾隆年間重修天寧寺碑。接引殿前過去有大殿釋迦殿,接引殿后為舍利塔院,高大的舍利塔矗立在院中。舍利塔院寬闊,東、西亦有配殿,東為藥師殿,西為彌陀殿。塔院后為清幽的四合院“蘭若院”。
7、天寧寺舍利塔為八角十三層密檐式實心磚塔,通高8米。磚塔修建在一座巨大的四方平臺上。大平臺上是兩層八角形平臺塔基,塔基上為雕有蓮花、獅頭、佛佛、力士等雕刻的蓮花座。蓮花塔座上為高大的塔門層,塔門層以上為十三層密檐塔層。塔一般為“七級浮屠”,十三層為最高級別,一般為皇家特許。
8、“咱可不是吃素的?!北本┻@句老話的意思是,我不是懦弱的人,你別招惹我。為什么“吃素”會和懦弱聯(lián)系起來?老北京究竟是怎樣“吃素”的?
9、中國素食源遠流長,春秋已濫觴,古人祭祀時為表達尊重,非素食不可。以后佛教傳入中國,它在本土戒殺生,并不絕對要求素食,但梁武帝一紙令下,素食遂成中國大乘佛門的基本生活規(guī)范,這極大推動了素食的發(fā)展。到唐代,宮廷素菜已達相當高的水準。然而,當時平民飲食水平不高,主食之外,幾無副食。
10、五代期間,幽州等地被北方少數民族長期占據,宋王朝屢圖恢復,始終未能成功,數百年的對峙,老北京與中原的生活方式產生差異,契丹、金時期,北京人生活方式近于北方游牧民族,以肉為主要副食,蔬菜較少。而此時所謂“南人”已普遍以蔬菜為副食,一些學者認為,正是這一背景,讓“吃素”有了戲謔的含義。